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3-08-07 09:19:28瀏覽:1957
7月的內蒙古大草原,美麗如畫,風景宜人。由中國礦聯地勘協會主辦、主題為“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首屆中國百強地質隊隊長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市如期召開。面對找礦突破縱深發展、資源供需急劇逆轉和地勘行業分類改革的新形勢,此次研討會稱得上是立意深遠。她的成功舉辦,無疑會對推動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敢于擔當,地質找礦結碩果
作為會議承辦方的內蒙古地礦局超前轉企,以其獨具魅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不斷吸引著業界人士的眼球。“十一五”期間,該局共承擔了各類地勘項目4093項,獲得勘查資金70.76億元。其中,中央地勘基金項目32項,勘查資金2.56億元;自治區地勘項目832項,勘查資金30.25億元;地勘單位投資、招商項目3229項,勘查資金37.95億元。在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和水資源及地熱資源勘查方面,該局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探明特大型礦床2處、大型礦床13處、中型礦床26處;探明大型煤田7處、中型煤田7處,提交煤炭資源儲量1700多億噸,其中焦煤15億噸;評價大、中型水源地20多處,施工地熱井6口等。
據統計,全國2105家地勘單位中絕大多數都是國有地勘單位,每年提交的地質報告、礦產地、地質儲量和科研報告等也幾乎都是他們所做。國有地勘單位活躍在我國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持續提供著礦產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海洋地質、航空地質等各項地質服務,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歷史性地提出了實施城鎮化戰略和建設生態文明戰略,這為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可以說,在國有地勘單位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過程、全方位服務的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推動了地勘單位向前發展。
以河北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為例。1975年以來,該隊共提交鐵、金、錳、煤、鐵礬土、海泡石、制堿灰巖、泥炭等各類礦產地58個;提交的鐵礦資源儲量超過了37億噸,占全國已查明儲量的5%,按目前的市場價值估算,僅此一項的潛在經濟價值就可達10000億元。此外,該隊還為唐山城市建設、曹妃甸開發區建設,為河北鋼鐵集團、冀東水泥集團、開灤集團、三友化工等多家上市企業,為唐山市超過一半的建設項目,提供了資源勘查、工程勘察、地基處理、基樁檢測、宗地測繪、地災評估及治理等多項地質技術服務,累計超過11000項(次),可謂實現了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研討會認為,“十一五”期間,盡管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但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的地質找礦工作依然從復蘇走向了繁榮,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礦產勘查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如今,我國的地質找礦工作呈現出“東部攻深找盲、中西部突破新區”的新特征,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深部找礦不斷傳出喜訊。
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前4年,我國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028處,其中2009年發現398處,創10年來新高。大宗緊缺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鐵礦、銅礦等戰略資源儲量持續增長。安徽廬樅盆地泥河、遼寧大臺溝地區、河北冀東、四川攀枝花等地發現大型或特大型鐵礦,僅2009年就新增查明鐵礦資源儲量35.2億噸;西藏驅龍銅礦區、云南普朗銅礦區持續新增銅礦查明儲量,其中驅龍銅礦區已成為我國最大銅礦。在2007年和2009年,我國分別在南海海域深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樣品,在世界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位居前列。同時,在新疆、西藏等重要成礦區(帶)實施的“358”專項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改革創新,一體化格局顯優勢
參加此會交流經驗的共有11家百強地質隊。就“勘查開發一體化”而言,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不失為典型單位。據該隊大隊長張東興介紹,90年代初期,他們從優化產業結構入手,關停了規模小、風險大、效益差的多種經營產業,在認真研究大隊掌握的優勢礦產資源的基礎上,探索投資礦業開發。該隊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籌措資金1200萬元負債經營,與地方政府聯營4個黃金選冶廠,新建開發了具有經濟潛力的梧桐溝鐵礦,與新疆八一鋼鐵公司聯營年產20萬噸鐵礦石的紅云灘鐵礦。隨著鐵礦山的開發及黃金選冶廠的營利,該大隊在礦業開發上接連取得成功,不僅償清了債務,積累了一定資金,而且逐步確立了以礦業開發為主導的新型產業結構。
“九五”末期,該隊在堅持地質找礦為中心不動搖的同時,形成了以礦業開發為主導、工程勘察施工等多產業同步發展的產業經濟新格局。他們依托多個可供開發的礦產地,先后新建和擴建了一批礦山和選礦廠;礦業開發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格局,至“十五”末漸成大隊支柱產業;礦產品結構逐步由單一的黑色金屬(鐵礦產品)向貴金屬(金、銀)、有色金屬(銅、鉛、鋅)、非金屬(石材、菱鎂)等多元化方向發展,成為新疆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加工基地之一。
“十一五”以來,該隊不斷提高礦業開發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一方面,在完成已有礦業企業標準化改造的同時,對新建礦山大力推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投資建設的年產120萬噸的松湖鐵礦已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列為“綠色礦山”的先進典型。另一方面,加大選礦工藝研究,加大對多金屬、低品位、難選礦種的研究,力求各類礦山技術工藝達到和趕超行業先進水準。
與會代表認為,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們始終把地質找礦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根本,不斷加大對地質找礦的資金投入。“十一五”以來,該隊從發展基金中籌措1.6億元,開展礦山深部及外圍“就礦找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探礦增儲成效:新增鐵礦石量約3000萬噸、銅多金屬礦石量226萬噸、鉛鋅金屬量500萬噸、銀金屬量124噸,為礦山中長期科學開發提供了詳實依據,為科學開發礦山、提高綜合利用率奠定了堅實基礎。
熱議主題,可持續發展辟新路
與會代表認為,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在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大背景下,地質工作作為資源基礎、工程基礎和環境基礎,必然面臨著如何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如何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嚴峻挑戰。國有地勘單位作為我國地質工作的主力軍,曾經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后如何繼續發揮好主力軍作用、實現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堅定不移地走“勘查開發一體化”的道路,形成找礦與開礦良性循環的發展格局,不失為地勘單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眾多實踐證明,“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拉長了地質勘查工作產業鏈,將礦業權轉化為資本,進而大大提升了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市場核心競爭力,開辟了一條“勘查開發一體化、地質找礦促進礦業開發、礦業開發反哺地質找礦”的發展新路徑。實踐證明,只有走好“勘查開發一體化”的路子,以地質找礦為中心,以礦業權為根本,以資本為紐帶,積極參與礦業開發,實現“找礦-開礦-反哺找礦”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現-持續開發-持續投入”的良好局面,才可能實現國有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江蘇某地勘單位的負責人建議:以省(自治區)局為單元、以優良資產為紐帶,實施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的生產經營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建立現代化的地勘集團企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產業集群,對人、財、物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運作,真正實現資源、資產和資本的“三位一體”;同時,借助資本市場上市,加快實現資本外延式擴張,在高起點上構筑新型礦業產業,將國有地勘單位打造成勘查、開發、選礦、冶煉等產業一體化的現代勘查型礦業集團。
更有與會者建議,建立現代資本運營制度,將自身擁有的資源、礦權、資金等整合資本化,實現礦產資源上下游產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與資本流動重組,從而達到資本不斷增值,地勘產業迅速崛起的目標。他們希望經過有效的資本運營,形成以地質找礦為基礎、以礦業開發為支撐、以工勘施工為補充的新型產業構架,加速和提升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進程。
記者對其他與會者的觀點進行了梳理,總結如下:
第一,建立國有地勘單位礦業權配置機制。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為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國有地勘單位在地質找礦方面的領軍作用,在做好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同時,建立國有地勘單位在從事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時的收益機制,通過政府有序投放、整裝勘查區礦業權設置等形式,按照“誰找礦誰受益、找到礦有激勵”的原則,保障國有地勘單位有比例地優先獲得礦業權。
第二,建立和完善地勘項目收益分配制度。要堅持“勘查開發一體化”,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找礦成果收益分配激勵機制。國有地勘單位以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形成的找礦成果,應當參與國家出資地質勘查項目收益的分配,通過直接轉化為礦業權或礦產資源開發公司股權等方式,實現找礦激勵。
第三,大力提高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屬地化管理要求地勘單位看問題、找項目、求發展時,都要立足于以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地礦經濟的發展、以地礦經濟的發展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
因此,地勘單位要了解當地政府的年度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找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切入點,主動向當地政府請示和匯報工作;利用自身在礦產資源方面的專業技術優勢,緊緊圍繞地方重大建設工程和重要資源開展工作,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貢獻,從而提高地勘工作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做到有為有位;同時,爭取各項優惠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環境,為自身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占領更多的市場。
?
?